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发挥地质工作优势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2571论文类型: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存、健康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追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平衡关系,目标是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1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及其意义

党的十八大召开,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分别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过去30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为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现今资源开采、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矛盾集中显现,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决策的提出,对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动力源。我国的资源现状表现为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2.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约占全球一半。原油进口3.1亿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9%;铁矿石进口9.33亿吨,占国际贸易量的69%;天然橡胶、铜、镍、铝土矿、铅锌等对外依存度超过50%,有的高达85%。人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排放量居全球之最。资源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全面小康,对资源的需求是很大的。传统经济增长的“四高”现象,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必须遏制,否则我们将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系统崩溃,民不聊生的不可逆转局面。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正是一条代价小、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最大的财富。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的诉求。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对健康环保的认知、关注、参与度越来越高,希望拥有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洁净的水资源、清新纯净的空气、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集中力量解决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造福于民。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生态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蓝天、青山和绿水的美好家园的前提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地质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地质学是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领域广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质学随时代发展逐步拓展到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以生态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我们关系最密切,其涉及的学科有:工程地质学,冰川学,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矿山地质学,新构造学,地震大地构造学,地貌学,地史学与古生物学,岩石学与岩性学,矿物学等。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离不开地质科学的支撑,如何使地质科学有效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3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3.1水工环地质

水工环地质工作是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十八精神,重点就是做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工环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和民生服务关系最密切,肩负着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序发展的重要责任,故要充分认识水工环工作的重要性,将其放在“大地质”第一位来抓。

我国是地灾最严重的国家,这是由于我国自然地理,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加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地质灾害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主要有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资源环境恶化,地面塌陷、开裂、沉降、矿坑突水突泥、地表水倒灌、水土污染等矿山环境地质,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地灾工作重在防治,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消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目前我国正开展的相关工作有l∶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勘查,城镇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重要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今后必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

在地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实施生态脆弱区与特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和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查明重要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资源状态,构建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系统,为地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提供支撑服务。

另外还需做好城镇与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防治、地热资源勘查与利用,以及涉及公共安全的专项应急地质调查与勘查项目,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

  3.2农业地质

农业是国之根本,农业强市中国强的根本,我国为确保农业生产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及扶持政策。初步调查表明,我国土壤地球化学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有害元素分布广泛,存在潜在危害,二是有益元素匮乏,农作物品质受影响。为服务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地质调查与评价顺应而生,让我国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

农业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分四个步骤,首先进行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其次开展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然后是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最后完成总体综合评价,最终达到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区划及预测、预警和预报,研究生态效应及治理方案,研究优质高效农业及其发展战略,制定合适的工作方法技术的目的。

目前我国已经部署了17个省区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并在各地区取得了丰硕的、有价值的成果,不仅为农业区域规划和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而且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方面提供了大量信息,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3.3城市地质

城市是人口的主要集居地,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强。城市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就是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平衡问题。因此,从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势在必行。城市地质就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目前,我国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天津、南京六个城市开展地质调查试点项目。通过建立各城市松散层(第四纪地层)的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与水文地质结构;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建筑场地适宜性评价;科学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程度,系统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或诱发的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系统获得了城市生态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城市地质动态数据库和城市三维可视化的地学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建立城市地质调查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法体系,示范、指导地方政府开展城市地质工作。

3.4矿山公园、地质公园建设

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矿山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矿业城镇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如今,建设矿山公园正成为改善矿山环境,发展矿业城市多元经济的重要措施。它能通过对矿山环境的再利用,加快环境恢复治理,能作为矿业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矿业城镇的经济多元化及可持续发展。因此矿山公园对我国矿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能发挥环境效益,而且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一个就是地质公园的建设,其能为科研、经济和环保三方面提供服务。一是为科学研究带来方便,可开展地质公园进社区、校园地学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保护意识;二是在经济效益方面,地质公园建成后,促进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三是环境效益,地质公园的落成必将大大改善周边范围生态环境。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