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百年地质科技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摘要:云南百年地质科技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成果经验是我们作为地球科学探索者的一笔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系统回顾云南百年地质科技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经验,聚焦新时代国家和省发展战略需求,提出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云南地质科技工作新局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云南 地质科技 发展历程 发展经验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 引 言
云南百年地质科技工作作为全国百年地质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世纪伟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未知到已知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以追求真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己任,开创先河填补空白,秉承传统,锐意进取,足迹踏遍云南山山水水,推动我省地质科学事业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进步之路,做出了彪炳史册的杰出贡献。
1 云南百年地质科技工作的发展历程概括
悉数概括,云南百年地质科技工作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1 发端阶段(1912—1949年),西学东渐,开启云南百年地质科技基业。
1912年,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感召下,以丁文江、谢家荣、尹赞勋、朱廷祜、孟宪民、王曰伦、黄汲清、邓玉书、朱熙人、王鸿祯、冯景兰等为代表的地质先驱受使命的召唤,引入西方近代地质调查方法,开创了我省自主开展区调和矿调的先河。之后,卢衍豪、孙云铸、徐荣森、雄秉信、顾知微、张席褆等地质先驱们初步建立起了云南地层层序,对云南古生物化石及地壳构造运动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中,云南武定寒武系三叶虫动物群、云南禄丰恐龙的重大发现轰动全球。1937年云南省建设厅编制了1:100万和1:125万《云南省矿产分布图》,1940年,谢家荣、王曰伦等编制了《云南矿产概况》、《云南三大铁路线之矿产图表》,对云南铝土矿、磷矿、铁、铜、铅锌、锡等17种矿产的分布、地质条件、矿床特征作了论述。1939—1943年间,顾功叙、王子昌、谭锡畴等在易门、安宁、禄丰、鲁甸、会泽、东川等地针对铁、铜、铅锌等矿产开展磁法、电法探矿,开启了物探方法在云南找矿应用的先河。1943年,个旧锡矿首次在云南采用钻机探矿,在云南昭通发现铝土矿和超亿吨的煤矿。新中国成立前,我省地质工作尚处于发端阶段,据现有资料概略统计,从1912—1949年,地质先驱们在云南取得的各项地质、矿产综合科技成果约三百余项,虽然研究程度和认识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制,但这些开创性的成果,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为今后云南大规模开展地质科技工作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2 蓬勃发展阶段(1949—1978年),创建体系,实现云南地质科技工作快速发展。
该阶段,全省各条战线近4万人的地质队伍相继建立起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云南地质科技工作体系、科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体系以及科学研究体系。云南地质科学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国家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和资源保障,带动了地质科学分支学科的快速发展。
一是云南基础地质科学工作快速发展。基本完成了云南全省1:100万区调、1:50万地球化学测量、1:20万区调和矿调、1:20航空磁力测量及部分1:20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编制出版了1:75万云南省水文地质图及水文地质报告;系统进行全省1:20万工程地质调查,积累了全省性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在开展1:20万水文地质普查中对全省崩塌、滑坡、泥石流进行了调查和局部勘察工作。为我省工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及编制地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综合性地质资料。
二是开展了大量的矿产勘查工作。发现和评价了矿床(点)623处。经勘探证实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新平大红山铜铁矿、永仁宝鼎煤矿、个旧锡矿、昆阳磷矿、东川铜矿、腾冲滇滩铁矿、大姚铜矿、江城县勐野井钾盐矿、会泽铅锌矿、金宝山铂钯矿等一大批大型—超大型矿床,奠定了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磷化工大省” 地位。
三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迅速发展,拓展服务。先后在昆明、楚雄、祥云、呈贡、个旧、蒙自、建水、砚山等市县进行电法探浅层地下水,基本查明了水文地质单元边界,岩溶分布情况和发育规律,圈定富水地段,评价了水质,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需求。先后在宜良、安宁、腾冲、大理等高热区地热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大批地热井(泉)。1960年5月成立云南省水文地质观测总站,对昆明、安宁等地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自此开启了云南地下水环境地质监测的序幕。
四是地质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发现。云南古元谋人、腊玛古猿、西瓦古猿的发现,对全球研究人类进化史产生重大影响;出版的《云南化石图册》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云南古生物的生动发展史。此阶段我省地质工作者参与地质力学、大地构造、地洼学等学术研究活动空间活跃,百家争鸣。
1.3 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2年),融贯中西,实现地质科技工作结构调整。
该阶段,云南地质科技工作认真执行“一个中心,两个服务”指导思想,在找矿战略上实现了“三个转移”,即“坚持从云南的地质条件出发,找矿重点从过去以铁为主转移到发挥云南优势资源上来;讲求社会经济效益,从过去的勘探为主转移到普查为主上来;按照“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普查找矿从过去就点论点转移到按成矿区(带)部署工作上来。在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三化”,即部分勘查成果商品化、地勘单位管理企业化、部分地质队伍社会化。持续推动工作方法、业务布局、队伍结构调整,使云南地质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进入了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云南地质科技快速发展新阶段。
一是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不断拓展和深化,取得一批重大突破。基本实现重要成矿区带1:5万区调全覆盖,成矿地质条件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完成全省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地质找矿、农业、林业、环境、地方病防治等各领域。完成大—瑞铁路、昆—曲高速公路、鲁布革电站、漫湾电站、向家坝电站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区调和昆明、曲靖、大理、楚雄、玉溪、蒙自、开远等多个城市水工环地质调查示范,创造了区调工作主动拓展服务领域新模式。先后开展了澜沧江流域、玉溪盆地、南昆铁路,滇池、抚仙湖水工环地质调查,开展了云南石漠化地区专项水工环调查及综合治理研究,对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旅游地质、地质遗迹开展了初步调查和论述。昆明地区城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云南省地质灾害调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研究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拓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建成了包括昆明、曲靖、开远、玉溪、大理、楚雄、景洪等7大高原盆地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系统,建立了全省1:5万岩溶水文地质及地质环境数据库。
二是矿产勘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发现并评价了个旧锡矿、来利山锡矿、兰坪铅锌矿、会泽铅锌矿、文山铝土矿、大红山铜铁矿、昆阳磷矿、北衙金多金属矿、镇沅金矿、普朗铜矿、老厂煤矿、保山硅石矿、白牛厂银多金属矿等一批超大型矿床,成就了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磷化工大省”之美誉,造就了昆钢、云锡、云冶、云铝、云煤、云磷、云硅、云铜、云金等一批国有大型矿业集团,为云南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三是化验测试分析水平取得巨大进步。金、银元素分析检测精度达到ppb级,极大的推动了云南金矿、银矿的找矿工作。镇沅金矿、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鲁甸乐马厂银矿、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金平长安金矿、广南老寨湾金矿、勐海勐满金矿、芒市上芒岗金矿等一批大—超大型金、银矿相继发现、评价、开发利用,极大地提升了云南“滇金”、“ 滇银”品牌的社会地位。
四是地质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云南澄江生物群和罗平生物群研究取得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为探索生命起源演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阶段出版的《中国云南晋宁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云南区域地质志》、《云南区域矿产总结》、《云南省岩石地层》、《云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理论与勘查技术》等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1.4 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云南地质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地质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地质科技工作的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云南的地质科技工作以国家和云南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进入了全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阶段。
此阶段,我省开展1:5区调、矿调及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字化地质填图。新发现澜江榴辉岩相变质带,为滇西原—古特提斯演化新认识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土地质量区调成果为我省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整治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新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找矿前景的矿产地,其中,省地矿局新发现的镇雄县羊场超大型磷矿,估算资源量12.26亿吨,将成为我国单一矿区最大规模磷矿,使云南磷矿资源储量跃居全国第一;武定长冲超大型钛铁砂矿的发现与评价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云南钛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核工业209队在滇南新发现的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和中科院地化所在滇中新发现粘土型锂矿信息等,谱写了云南新兴战略性矿产资源地质找矿新篇章。
此阶段,云南地球科学研究发展迈上新台阶。省地矿局“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南三江南段新生代金成矿系统”及“云南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详查”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云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理论与勘查技术》、《西南三江南段新生代金成矿系统》、《滇西地区金铜铅锌矿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研究》、《云南地史与特提斯构造演化》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专著问世,反映出云南地质科技研究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居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此阶段,是传统水工环地质工作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及重要民生领域拓展升级的新阶段。2012年以来,我省开展了为期9年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与搬迁、应急体系“四大工程”, 监测预警网络覆盖全省7个州市,投资上百亿,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2500多个,保障了约100万人的生命和400多亿财产的安全。
此阶段,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通过CNAS评审,是云南省唯一通过国家级资质认定和CNAS国际互认的实验室,具有10个大类104个产品1680个指数检测能力,从传统的岩石、矿物等无机物检测分析拓展到土壤、水、农产品等有机物检测分析,获得了3项专利发明,获得“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用地样品分析十佳实验室”称号。
此阶段,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科技前沿技术,以地理信息数据、地质数据、行业专题数据为基础,以“一模多网一平台”的“三维可视化”、“一图多规”、“国土空间卫星监测系统”等的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动地质工作内外业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拓展地质科技工作服务领域,提升地质科技工作服务政府和社会能力的云南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云南地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云南“三个定位”和打造“三张牌”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已取得较好成效。基于地质大数据平台的国土空间规划应用、高原湖泊—异龙湖生态恢复治理检测信息平台、北衙数字矿山建设等应用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云南百年地质科技工作的发展经验
2.1 百年地质科技工作是一部勤民报国的历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国家、云南重大需求为导向,提供资源环境地质背景,着力破解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重大问题。
历史表明,党和国家、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是云南地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作为国家“三线建设”的主战场;改革开放后,国务院出台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家实施“三五八”找矿行动计划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率先实施三年找矿行动计划等,推动我省百年地质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成就了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磷化工大省”之美誉和昆钢、云锡、云冶、云煤、云磷、云铜、云金等一批国有大型矿业集团,为云南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昆明、曲靖、大理、玉溪等主要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滇东南岩溶喀斯特地区、滇西主要江河流域地质灾害等生态脆弱区的地质调查,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地质科学背景。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面向国家、云南省重大需求和民生需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基础先行作用,切实解决制约能源、资源、环境、生态、空间、灾害等关键基础地质科学问题,地质科技事业才能取得新发展。
2.2 百年地质科技工作是一部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必须始终将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用科技创新支撑和推动地质科技工作的发展。
地质工作是科技密集型工作,每次科技创新,如云南澄江动物群、罗平生物群、古元谋人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全球生命起源科学的研究;“三江多岛弧盆系”演化新模式,丰富了板块构造理论,为香格里拉市普朗铜矿等超大型矿床的发现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成矿作用研究”为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等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和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城市的资源、空间、环境、灾害综合地质调查和三维可视化应用,极大的助推了我省智慧城市建设;以“一模多网一平台”的“三维可视化”、“一图多规”、“国土空间卫星监测系统”等的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动地质工作内外业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极大的提升了地质工作服务政府和社会能力。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才能确保云南地质科技事业历久弥新、基业长青。
2.3 百年地质科技工作是一部人才辈出、代代相传的历史,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
人才是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关键。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丁文江、黄汲清等地质先驱,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志强、张宏仁、李树基、范承钧、张翼飞、任治机、周耀军、徐道谦、赵准、王宝禄、颜景耀、丁俊、李连举、李文昌、周云满、徐世光、卢映祥、崔银亮等云南一批优秀地质科学人才,对云南百年地质科技事业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当前,自然资源部提出的“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亟待解决复杂的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最新地球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方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保证我省地质科学事业人才济济、生生不息。
2.4 百年地质科技工作是一部地质文化形成与传承的历史,必须弘扬优秀传统,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
地质科技工作者是地质科学事业的拓荒者和开路者,我省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在“李四光精神”和“三光荣”传统的感召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类奇迹,铸就了一座又一座历史丰碑。敢为人先的“宝鼎铁人”陈治权、忍辱负重的戴恒贵、“云南通”范承钧、百般挫折找矿志不移的吴飞豹、巾帼找矿迷匡代群、为云南磷找矿作出贡献的朱隆光等,他们战斗在云岭极寒的高原、高山峡谷、崇山峻岭、热带雨林,与日月星辰同行,与旷野生灵为伴,无可置辩的诠释了地质人价值追求的奥秘。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把新时代地质文化融入地质科技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在浸润与传承中汲取力量,成就伟业。
3 对新时代云南地质科技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3.1 新时代云南地质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3.1.1 需求、问题、目标导向薄弱,政策引导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云南各地勘单位地质科技工作主动融入和服务于云南省“三个定位”、“ 三张牌”战略,“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心工作”的主动思考、研究不足,问题找得不够准,目标导向不够具体。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省自然资源管理新的职能职责定位以后,如何发挥自然资源系统地勘单位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简单采取招标采购服务的方式,既不能保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又不利于地勘单位技术作用的发挥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挤压了地勘单位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3.1.2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解决关键地质科学问题服务国家资源能源战略安全的能力有待提升
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尚未全面树立,对云南大陆聚散过程与生命、资源、环境协调演化的系统研究不足,尚不能有效解决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表生过程和控制因素、深部制约因素,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多圈层交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四个层次的关键地质问题。以关键地质问题解决保障国家资源能源战略安全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3.1.3 地质科技工作服务领域拓展的宽度、深度、精度不够,难以有效满足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心工作的需要
围绕我省重要经济区、重要生态区、重要流域、重大工程区、九大高原湖泊的大比例尺精细综合地质调查研究,从服务资源为主向资源与环境安全保障、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拓宽,服务建设美丽云南,系统的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3.1.4 地质科学产品类型单一,共享程度低,成果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的地质科学产品基本上是“地质报告+附图+附表”的单一类型,缺乏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研究程度较高的地质结构“三维地质模型”类型。多数地勘单位地质科技成果内部循环,自我服务,地勘单位之间出于自身利益维护对成果资料相互封锁,共享程度低。应用大数据、智能化、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依托地质云,通过脱密脱敏,地质产品在线服务,地质成果实现信息安全、共赢、共享。
3.1.5 我省地质填图全程数字化、智能化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我省大多数地勘单位没有系统接受数字地质调查理论、技术方法与软件平台应用的培训,导致我省地质填图数字化、智能化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全国、全省地质数据更新上看,由于没有建立健全更新机制,大比例工作成果没有及时更新到小比例尺成果上,造成小比例尺地质数据成果应用效果不够好。
3.1.6 地质科技工作主动融入和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辐射南亚东南亚中心”战略不够突出
虽然云南地勘队伍近年来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走出去”国际合作战略中有积极的探索和一些成功的实践,但是,地质科技工作“走出去”的作用不够凸显,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较低,潜力开发明显不足。
3.2 聚焦国家和省发展战略需求,开创我省地质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对策建议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云南社会经济改革发展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心。党和国家事业、云南省的改革发展对地质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地质科技工作的内外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对地质科技工作转型升级的推动前所未有。地质科技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和先行作用更加突出。面对新时代,我省地质科技工作要更加紧密地围绕国家、云南省重大战略需求,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地质科技工作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发展动力“三大转变”,树牢新发展理念、树立地球科学理念,立足破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探索新路径,谋求新发展,实现新变革,努力开创我省地质科技工作新局面。
3.2.1建议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云南地质科技工作有效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指导意见》
按照“全力支撑能源、资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与省自然资源管理、省社会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相衔接,研究制定发挥我省地勘单位服务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参与全省自然资源调查核查确权登记、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治理、耕地占补平衡、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等项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统筹协调发挥好省自然资源系统地勘队伍主力军作用,为开创我省新时代地质科技工作新局面发布指南和提供政策支持。
3.2.2 建议开展战略性能源资源和新兴战略性资源及旅游地学资源地质调查评价,确保国家资源战略安全
一是实施云南“三江”成矿带、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结合带资源地质科学调查评价,进一步巩固云南“有色金属王国”地位。二是开展“文山地区越北古陆铝土矿地质调查”,为我省电铝产业布局文山,打好“绿色能源牌”提供资源保障。三是开展“云南省锂矿资源远景地质调查”,为我国新兴战略性资源产业布局云南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四是开展“云南省离子吸附型中重稀土矿资源远景调查”,为我国新兴战略性资源产业布局云南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五是开展“镇雄县羊场磷矿地质调查”,推动该矿床的调查评价和开发,为我省磷化工产业由南部昆明、玉溪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经济区调整到滇东北乌蒙山脱贫攻坚区提供地质科学支撑。六是开展“云南省地热资源地质调查”,为我省打好“绿色能源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清洁能源保障。七是开展“云南地学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为云南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地学资源保障。八是开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地质背景和条件综合地质调查”,为制定保护治理措施和编制产品说明书,提供地质科学依据和协调解决方案。
3.2.3 建议开展环境地质调查,做好生态修复与保护,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开展“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地质背景和条件综合地质调查”,为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保护提供地质科学解决方案。二是开展“云南省国际界河流域生态综合地质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界河流域地质背景和条件调查、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治理对策措施,为国际界河生态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开展“云南省土壤、地下水污染、矿山废弃地地质背景和条件调查及修复技术与方法应用研究”,对污染治理进行工程示范,推进地质科技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向“宽、深、精”发展,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四是开展“云南省岩溶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地质调查及工程封堵等综合生态修复”,有针对性地采取暗河封堵、帷幕灌浆封堵,新建、修复病害水库、提升岩溶区地下水位,治理水土污染、植被恢复等综合协同生态修复举措,改善生态状况,遏制石漠化,着力补齐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3.2.4 建议开展“云南省州(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加强州(市)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为防灾减灾创造有利条件。
云南作为全国地质灾害的重灾区。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努力,云南地质灾害防治已建成了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并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但是从目前实践来看,全省主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还没有全覆盖,仍有7个州(市)监测预警还存在监测点布置不科学合理、专业监测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差、设备故障率高、获得数据不可靠、无法保障正常运行等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与各专业的有机结合,缺乏日常维护等。因此,建议认真研究全省170个重大地质灾害点具体到每一个灾害点的成生机理,对各灾害点的监测点科学合理布置,运用现代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可满足日常监测的探测装备,建立州(市)级覆盖全省重大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和智能化分析系统,与云南“地灾云”共同组成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以满足云南减灾防灾的需要。
3.2.5 建议加快省地质大数据库及数据更新体系、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全省地质工作信息化水平。
一是加快云南省地质大数据库及数据更新体系建设,建设和更新云南地层、岩石、古生物、同位素等专业数据库;整合汇集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地质行业地质成果数据,建立云南地质大数据库,为国土空间规划、数字云南建设和云南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地质大数据服务。二是开展“云南省州(市)驻地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信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自然矿产、水资源、环境、空间、灾害、生态等问题,为建设“智慧城市”、“健康生活目的地”搭建“三维可视化”应用信息平台提供地质科学技术支撑。
3.2.6 建议从政府层面搭建地质工作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辐射南亚东南亚中心”战略的工作平台,支持地质科技工作“走出去”,建设大数据“东盟一张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建议从政府层面,在国际合作中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灾害治理等纳入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内容,将我省的地质科学技术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发挥我省自然资源系统各地勘单位的作用,使之成为我省“辐射南亚东南亚中心”战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生力军。
3.2.7 建议加快区域地质工作布局结构调整,精心组织实施全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一是开展“全省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和条件地质调查”,工作重点部署于能源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地质问题集中区,为全省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背景和条件的调查成果。二是开展“中国大陆(云南)地球多圈层协同演变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支撑云南地球大陆聚散过程与生命、资源、环境综合研究,总结云南地球多圈层协同演变规律,拓展寻找资源能源空间;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三是加快现代区调科学技术标准体系学习推广应用。通过学习推广应用岩石、古生物智能识别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多源数据智能挖掘技术,优化智能地质填图系统,逐步实现地质填图流程智能化。四是加快我省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和业务平台建设。每年组织举办多次针对基础地质研究前沿和技术标准、针对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研究业务培训,推进云南岩石、地层、构造、古生物四大基础学科,以及矿床学等优势学科方向稳步发展,进一步做好自然资源部“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3.2.8 建议建立省自然资源科学基金,引领支持自然资源系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为更好地落实自然资源部“两深一土三体系”科技创新战略,补齐我省在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的短板,建议建立省自然资源科学基金,引领支持我省自然资源系统的事业单位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资源能源战略安全保障的中心工作开展科技攻关,推动我省地质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研究和科技成果。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 1976年 中国地质学报 第2期
[2] 云南省地质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1982年 云南地质出版社
[3] 中国矿产地质志 云南卷:贵金属矿产 地质出版社
[4] 中国矿产地质志 云南卷:有色金属矿产 地质出版社
[5] 中国西部大开发云南发展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6] 云南省三年地质找矿行动计划成果及论文集 省科学技术协会
[7] 云南省地矿局“十三五”发展规划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